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文章分类列表

储能未来发展方向 你想要的政策都在这里

新闻资讯 > 储能未来发展方向 你想要的政策都在这里

鼓励基于多种储能实现能源互联网多能互补、多源互动;拓展电动汽车等分散电池资源的储能化应用。

2015060111374771

行业想要发展,国家的支持的必不可少的。近两年来,国家对于储能越来越重视,利好政策频出。下面就是整理的2016年至今,国家发布的有关储能的相关政策,仅供大家参考。(仅包含储能部分)

2016年2月5日

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国家能源与关于推动电储能参与“三北”地区调峰辅助服务工作的通知》

文件中提到:鼓励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户、独立辅助服务提供商等投资建设电储能设施;鼓励各地规划集中式新能源发电基地时,配置适当规模的电储能设施;鼓励在小区、楼宇、工商企业等用户侧建设分布式电储能设施(包括电供热储能设施),并要求电网企业要积极主动的为电储能设施接入电网提供服务,地区派出机构要会同相关省(区、市)能源管理部门做好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

2016年2月29日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

在意见的重点任务部分提出:发展分布式能源、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具体条款:

(一)推动建设智能化能源生产消费基础设施

3.推动集中式与分布式储能协同发展。

开发储电、储热、储冷、清洁燃料存储等多类型、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储能产品及系统。推动在集中式新能源发电基地配置适当规模的储能电站,实现储能系统与新能源、电网的协调优化运行。推动建设小区、楼宇、家庭应用场景下的分布式储能设备,实现储能设备的混合配置、高效管理、友好并网。

(五)发展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新模式

1.发展储能网络化管理运营模式。

鼓励整合小区、楼宇、家庭应用场景下的储电、储热、储冷、清洁燃料存储等多类型的分布式储能设备及社会上其他分散、冗余、性能受限的储能电池、不间断电源、电动汽车充放电桩等储能设施,建设储能设施数据库,将存量的分布式储能设备通过互联网进行管控和运营。推动电动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在储能电站等储能系统实现梯次利用。构建储能云平台,实现对储能设备的模块化设计、标准化接入、梯次化利用与网络化管理,支持能量的自由灵活交易。推动储能提供能源租赁、紧急备用、调峰调频等增值服务。

2016年4月7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

第一部分,能源科技发展形势:我国能源技术战略需求提到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这要求通过能源技术创新,提高用能设备设施的效率,增强储能调峰的灵活性和经济性,推进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强整个能源系统的优化集成,实现各种能源资源的最优配置,构建一体化、智能化的能源技术体系。要重点发展分布式能源、电力储能、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技术

重点任务中,提到:先进储能技术创新。研究太阳能光热高效利用高温储热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大容量储热(冷)技术,研究面向电网调峰提效、区域供能应用的物理储能技术,研究面向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及微电网、电动汽车应用的储能技术,掌握储能技术各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完成示范验证,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领国际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研究高储能密度低保温成本储能技术、新概念储能技术(液体电池、镁基电池等)、基于超导磁和电化学的多功能全新混合储能技术,争取实现重大突破。

先进储能技术创新

(一)战略方向

1.储热/储冷。重点在太阳能光热的高效利用、分布式能源系统大容量储热(冷)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2.物理储能。重点在电网调峰提效、区域供能的物理储能应用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3.化学储能。重点在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及微电网、电动汽车的化学储能应用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二)创新目标

1.2020年目标。突破高温储热的材料筛选与装置设计技术、压缩空气储能的核心部件设计制造技术,突破化学储电的各种新材料制备、储能系统集成和能量管理等核心关键技术。示范推广10MW/100MWh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1MW/1000MJ飞轮储能阵列机组、100MW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10MW级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和100MW级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等一批趋于成熟的储能技术。

2.2030年目标。全面掌握战略方向重点布局的先进储能技术,实现不同规模的示范验证,同时形成相对完整的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储能技术产业链,实现绝大部分储能技术在其适用领域的全面推广,整体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3.2050年展望。积极探索新材料、新方法,实现具有优势的先进储能技术储备,并在高储能密度低保温成本热化学储热技术、新概念电化学储能技术(液体电池、镁基电池等)、基于超导磁和电化学的多功能全新混合储能技术等实现重大突破,力争完全掌握材料、装置与系统等各环节的核心技术。全面建成储能技术体系,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领国际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

(三)创新行动

1.储热/储冷技术。研究高温(≥500°C)储热技术,开发高热导、高热容的耐高温混凝土、陶瓷、熔盐、复合储热材料的制备工艺与方法;研究高温储热材料的抗热冲击性能及机械性能间关系,探究高温热循环动态条件下材料性能演变规律;研究10MWh级以上高温储热单元优化设计技术。开展10~100MWh级示范工程,示范验证10~100MWh级面向分布式供能的储热(冷)系统和10MW级以上太阳能光热电站用高温储热系统;开发储热(冷)装置的模块化设计技术,研究大容量系统优化集成技术、基于热(冷)的动态热管理技术。研究热化学储热等前瞻性储热技术,探索高储热密度、低成本、循环特性良好的新型材料配对机制;突破热化学储热装置循环特性、传热特性的强化技术;创新热化学储热系统的能量管理技术。

2.新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突破10MW/100MWh和100MW/800MWh的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宽负荷压缩机和多级高负荷透平膨胀机、紧凑式蓄热(冷)换热器等核心部件的流动、结构与强度设计技术;研究这些核心部件的模块化制造技术、标准化与系列化技术。突破大规模先进恒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太阳能热源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利用LNG冷能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等新型系统的优化集成技术与动态能量管理技术;突破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集成及其与电力系统的耦合控制技术;建设工程示范,研究示范系统调试与性能综合测试评价技术;研发储能系统产业化技术并推广应用。

3.飞轮储能技术。发展10MW/1000MJ飞轮储能单机及阵列装备制造技术。突破大型飞轮电机轴系、重型磁悬浮轴承、大容量微损耗运行控制器以及大功率高效电机制造技术;突破飞轮储能单机集成设计、阵列系统设计集成技术;研究飞轮单机总装、飞轮储能阵列安装调试技术;研究飞轮储能系统应用运行技术、检测技术、安全防护技术;研究飞轮储能核心部件专用生产设备、总装设备、调试设备技术和批量生产技术。研究大容量飞轮储能系统在不同电力系统中的耦合规律、控制策略;探索飞轮储能在电能质量调控、独立能源系统调节以及新能源发电功率调控等领域中的经济应用模式;建设大型飞轮储能系统在新能源的应用示范。

4.高温超导储能技术。探索高温超导储能系统的设计新型原理,突破2.5MW/5MJ以上高温超导储能磁体设计技术;研究高温超导储能系统的功率调节系统PCS的设计、控制策略、调制及制造技术;研究高温超导储能低温高压绝缘结构、低温绝缘材料和制冷系统设计技术;研究高性能在线监控技术、实时快速测量和在线检测控制技术。布局基于超导磁和电化学及其它大规模物理储能的多功能全新混合储能技术,重点突破混合储能系统的控制技术及多时间尺度下的能量匹配技术。开发大型高温超导储能装置及挂网示范运行。【www.exbaotuan.com】

5.大容量超级电容储能技术。开发新型电极材料、电解质材料及超级电容器新体系。开展高性能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宏量制备,探索材料结构与性能的作用关系;开发基于钠离子的新型超级电容器体系。研究高能量混合型超级电容器正负电极制备工艺、正负极容量匹配技术;研发能量密度30Wh/kg、功率密度5000W/kg的长循环寿命超级电容器单体技术。研究超级电容器模块化技术,突破大容量超级电容器串并联成组技术。研究10MW级超级电容器储能装置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突破大容量超级电容器应用于制动能量回收、电力系统稳定控制和电能质量改善等的设计与集成技术。

6.电池储能技术。突破高安全性、低成本、长寿命的固态锂电池技术,以及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的锂硫电池技术、低温化钠硫储能电池技术;研究比能量>55Wh/kg,循环寿命>5000次(80%DOD)的铅炭储能电池技术;研究总体能量效率≥70%的锌镍单液流电池技术;研究储能电池的先进能量管理技术、电池封装技术、电池中稀有材料及非环保材料的替代技术。研究适用于100kW级高性能动力电池的储能技术,建设100MW级全钒液流电池、钠硫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储能系统,完善电池储能系统动态监控技术。突破液态金属电池关键技术,开展MW级液态金属电池储能系统的示范应用。布局以钠离子电池、氟离子电池、氯离子电池、镁基电池等为代表的新概念电池技术,创新电池材料、突破电池集成与管理技术。

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图(储能部分)

12

2016年4月13日

国家能源局:《关于在能源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通知》

明确鼓励引入PPP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能源领域推广PPP主要适用于政府负有提供责任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能源领域推广PPP的范围包括但不局限于下列项目:

电力及新能源类项目:供电/城市配电网建设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资产界面清晰的输电项目、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分布式能源发电项目、微电网建设改造、智能电网项目、储能项目、光伏扶贫项目、水电站项目、热电联产、电能替代项目、核电设备研制与服务领域等。

2016.5.24

发改委:《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

在意见重点任务中提到:

(四)电力供应与消费领域

在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较大的电网,推广应用储能装置,提高系统调峰调频能力,更多消纳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大型商场、办公楼、酒店、机场航站楼等建筑推广应用热泵、电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等,促进电力负荷移峰填谷,提高社会用能效率。

2016年6月7日

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电储能参与“三北”地区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试点工作》

该通知指出,“三北”地区各省(区、市)原则上可选取不超过5个电储能设施参与电力调峰调频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试点,已有工作经验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试点数量。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发挥电储能技术优势,探索电储能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调峰调频作用及商业化应用,推动建立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长效机制。

试点内容有:合理配置电储能设施;促进发电侧电储能设施参与调峰调频辅助服务;促进用户侧电储能设施参与调峰调频辅助服务。

2016年6月20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

方案指出,围绕确保能源安全供应、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三个方面确定了15个领域的能源装备发展任务:先进核电装备、水电装备、风电装备、太阳能发电装备、燃料电池、地热能装备、海洋能装备、燃气轮机、储能装备、先进电网装备等。有关储能设备技术攻关具体如下:【www.exbaotuan.com】

3

2016年7月7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在实施意见主要任务中提到:

(二)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

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利用大型综合能源基地风能、太阳能、水能、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组合优势,充分发挥流域梯级水电站、具有灵活调节性能火电机组的调峰能力,建立配套电力调度、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开展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一体化运行,提高电力输出功率的稳定性,提升电力系统消纳风电、光伏发电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和综合效益。

2016年7月14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调峰机组优先发电试行办法》的通知

办法第十三条:其中对热电机组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加快储热、热电解耦等技术改造,争取提升热电机组调峰能力10%-20%。

第十七条考虑电网系统调峰需求,合理布局规划、有序开发建设一批抽水蓄能、燃气等调峰机组,发展储能装置。

2016年12月

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规划》中第四部分主要任务中提到了推动储能技术示范应用,具体如下:

(七)推动储能技术示范应用

配合国家能源战略行动计划,推动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示范应用,实现储能产业在市场规模、应用领域和核心技术等方面的突破。

1、开展可再生能源领域储能示范应用。结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分布式能源、新能源微电网等项目开发和建设,开展综合性储能技术应用示范,通过各种类型储能技术与风电、太阳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系统集成和互补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电网友好性。重点探索适合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储能技术类型和开发模式,探索开展储能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激励政策和商业模式。

2、提升可再生能源领域储能技术的技术经济性。通过示范工程建设培育稳定的可再生能源领域储能市场,重点提升储能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适用性,逐步完善储能技术标准、检测认证和入网规范,通过下游应用带动上游产品技术创新和成本下降,推动实现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商业化应用。

另外在第六部分创新发展方式:新能源微电网应用示范工程

2016年12月13日

国家能源局:《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通知》中列出了储能方面国家主要,具体如下:

569999900000000

能源基础材料技术电池材料部分:

 78555555555555559

2017年3月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储能技术装备研发示范

集中攻关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意义的储能技术和材料;试验示范一批具有产业化潜力的储能技术和装备;应用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储能技术和产品;完善储能产品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

(二)储能支撑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提升工程

鼓励可再生能源场站合理配置储能系统;推动储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协调运行;研究建立可再生能源场站侧储能补偿机制;支持应用多种储能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

(三)储能促进电力系统灵活性稳定性提升工程

支持储能系统直接接入电网;建立健全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探索建立储能容量市场。

(四)储能推动用能智能化水平提升工程

鼓励在用户侧建设分布式储能系统;完善用户侧储能系统支持政策;支持微电网和离网地区配置储能。

(五)储能多元化应用支撑能源互联网发展工程

提升储能系统的信息化和管控水平;鼓励基于多种储能实现能源互联网多能互补、多源互动;拓展电动汽车等分散电池资源的储能化应用。


发表评论
* 内容:
 
上一篇:环球煤电面面观|新建火电厂下滑近2/3 火电机组退役潮蔓延全球 下一篇:国家能源局摸底发电机组许可情况 加强发电机组许可监管 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