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神秘而低调的华信能源何以拿下俄罗斯国家石油股权?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9月8日,全球最大商品交易集团嘉能可与卡塔尔投资管理局同意出售俄罗斯国营石油巨擘Rosneft的14.16%权益予中国华信能源集团CEFC China Energy。
仅过去9个月,全球大宗商品实货巨头瑞士嘉能可倒手出售了刚刚买入的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PAO Rosneft(以下简称俄罗斯石油)部分股权。 而这部分股权由中国华信能源集团(以下简称中国华信)接盘。 9月8日,全球最大商品交易集团嘉能可与卡塔尔投资管理局同意出售俄罗斯国营石油巨擘Rosneft的14.16%权益予中国华信能源集团CEFC China Energy。 根据双方公告可知,此次交易金额达到90亿美元左右。 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为何抛售股权?又为何频频易主?下面我们分三步来回顾整个事件的历史。 第一步 私有化 俄罗斯政府启动垄断性企业私有化战役,计划减持俄罗斯石油至50%。 谈及俄油股权变动这件事,则不得不提及在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的民营化计划。 俄罗斯政府计划在“2016年俄油民营化”进程中将所持股权由69.5%减持至50%。而该公司出售的部分股权部分将为俄罗斯政府带来约6500亿卢布(100亿美元)的收入。俄政府强调这是俄方推动垄断企业民营化的重要步骤。 在这一决策的驱动下,世界各大油气巨头纷纷与俄油展开接触。这其中也包括中国石油集团。 英国《金融时报》称,油价近期的涨势以及欧佩克的减产协议,使得非欧佩克成员国俄罗斯更具吸引力。俄罗斯石油公司可以借这次股份出让的时机,将市场布局扩展至全球。 第二步 凑钱买 第二步,2016年12月,嘉能可与卡塔尔主权基金以113亿美元入股俄罗斯石油。 最终,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的19.5%股权花落嘉能可与卡塔尔。 去年12月,嘉能可与卡塔尔组成的财团以113亿美元购入俄罗斯石油19.5%权益。 而实际上,虽然嘉能可及卡塔尔是出面进行收购的一方,但交易资金多源于银行融资和借款。因此,嘉能可与卡塔尔实际分別持有0.5%与4%,其余是由融资的俄罗斯与意大利Intesa银行持有。 俄罗斯石油首席执行长Igor Sechin 也在当时表态称,高昂的债务成本促使嘉能可和卡塔尔寻求另一个投资者。嘉能可将保留0.5%的Rosneft股份,卡塔尔将保留4.7%股份。 据外媒透露,最初的俄罗斯石油股权出售能够迅速达成协议是因为收益可以用于政府预算。同时,嘉能可也与俄罗斯石油签署了俄罗斯原油交易协议。而即便股权转售,这份交易协议将被保留。 彭博社之前推断,今年初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也导致嘉能可和其他欧洲公司不得不减持俄罗斯石油公司的股份。 于是之后便有中国华信接盘这一事件的发生。 第三步 抛售与接盘 第三步,嘉能可与卡塔尔似扛不住压力,转售所持股权,中国华信接盘。 此次交易之后,华信将成为俄罗斯石油公司的第三大股东,仅次于俄罗斯政府(通过控股公司Rosneftegaz持股50%)和英国石油公司(BP,持股19.75%)。而卡塔尔主权基金将保留俄油4.7%的股份,嘉能可将保留0.5%的股份。 1,俄罗斯政府——间接持股50% 2,英国石油公司BP——19.75% 3,中国华信——14.16% 4,卡塔尔主权基金——4.7% 5,嘉能可——0.5% 6,其他——10.89% 嘉能可、卡塔尔股权快速交易背后:大宗商品巨头和石油输出国的衰落 仅仅在9个月前,2016年12月8日,俄油刚刚以105亿欧元(113亿美元)的价格将其19.5%股权出售给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以及大宗商品交易商嘉能可(Glencore)。这样快速的交易着实让人感到意外。 在2016年12月的交易中,根据协议,嘉能可和卡塔尔主权基金各自取得19.5%俄油股份的一半。卡塔尔主权基金和嘉能可在此次交易中分别投入25亿欧元和3亿欧元,除嘉能可承诺的资金外,剩余的投资金额将由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Intesa Sanpaolo)领导的一个银行财团提供。 嘉能可和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为何在短短9个月时间内进行两次大的股权交易? 记者通过梳理嘉能可和卡塔尔主权基金近几年的相关经营情况发现,两个投资巨头近几年的经营状况确实遭遇了重创。 来自瑞士的嘉能可是世界最大的资源公司,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实货交易商之一。其在大宗商品中的地位就相当于高盛在金融行业中的地位。在2014年全球财富500强中,嘉能可位列第十。 2015年,受全球经济低迷,以及中国经济放缓带来的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铜、铝、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暴跌。以大宗商品为主营业务的嘉能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巨幅亏损和债务危机。嘉能可年报显示,2015年其营收下降23%至1705亿美元。 其在世界财富500强中的排名从2014、2015年的第10名,下滑到2016年的14名和2017年的16名。由于财富500强是以上一年度的营收和利润为标准,嘉能可的年度营收从2014年的2210亿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1705亿美元,2016年仍未有太多起色。 另外一个主角——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成立于于2005年,已经在全球累积了3350亿美元资产。 2016年全球主权基金研究报告称,按照资产规模大小,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在世界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中排名第14位。挪威政府养老基金、中国的中投公司、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投资局分别位列前三。 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一直在全球大肆收购资产。它是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的最大股东,持有其17%的股份,还是中国农业银行的重要股东。它同时拥有大宗商品交易巨头嘉能可9%的股权。 2015年9月,大众汽车臭名昭著的“排放门”事件令大众汽车的市值大幅缩水,这次事件让身为大众股东的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大幅亏损。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持有大众汽车优先股和普通股总计亏损额约为84亿美元。 非常巧合的是,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持有的嘉能可也在2015年遭遇“黑天鹅”,并在9月份达到股票下跌的高峰。2015年三季度,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重仓的前10只股票中,8只已现账面亏损,当季亏损120亿美元。 今年,卡塔尔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6月,沙特、阿联酋、埃及和巴林等国以卡塔尔支持恐怖主义和干涉他国内政的理由宣布与卡塔尔断交,并对其实施禁运和封锁。断交首日,多哈股市便猛烈下挫7.06%,此举对卡塔尔的经济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据彭博社报道,断交同时造成了卡塔尔银行系统美元现钞短缺。为增加流动性,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已经向该国银行系统注入数十亿美元现金。这可能构成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出售资产的原因之一。 此前,界面新闻的一则报道显示,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将所持逾300亿美元的国内股票转移给卡塔尔财政部,并表示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可能还会继续出售其他资产。 而嘉能可与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遭遇危机,无疑是给了竞争对手一个介入俄罗斯石油的机会。 神秘的民营能源巨头——中国华信崭露头角 神秘而低调的中国华信是什么来头? 中国华信全称为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创立于2002年,是一家比较“年轻”的民营企业。目前拥有2大集团公司、13家一级公司和A股上市公司,参股多家海外上市企业。 实际上,如果你能熟读世界财富500强名单(2017年版)就能发现,中国华信在其中霸占了一个非常好记的位置——第222位。 这个排名意味着,该公司的年度营收均已超过航运巨头马士基、著名投行高盛,以及我国能源大型央企神华集团和华能集团。 但中国华信却鲜为普通民众所知,低调得可怕。 其掌门人也“年轻”的令人心生畏惧。 叶简明,中国华信创始人,出生于1977年。也是华信如今的董事会主席。同时荣登《财富》杂志2016全球“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中排名第2位,是当时上榜的唯一华人。 但这样一个能源大鳄,你很难在财经新闻或者企业家杂志上看到关于他的报道。 在《财富》杂志将他推高到这一位置以前,叶简明甚至很少在媒体上露面。直到2016年以后,各种“神秘巨商叶简明的财富路径”、“中国华信叶简明之关于企业、理的核心理念”、“中国最隐秘富豪:其企业已远超万达,曾是木匠”等等诸如此类的文章才逐渐多了起来。 在初始阶段,叶简明叶简明先后创办了以新叶命名的5家公司,业务包括卫生用品、消防器材、木业制品和食品。这些是华信最早期开展的业务。跟能源毫无关系。 而据叶简明对《财富》杂志透露,他开始真正涉足能源领域,则始于其在2006年6月30日厦门远华走私案的资产公开拍卖处理中竞得华航石油公司。据他当时在杂志中所言,厦门华航石油公司在当时属于国有产权。它不但拥有成品油批发牌照,而且已经在福建沿海形成了供油网络。叶简明因此获得了华航石油的牌照。 据记者查询。商务部网站2009年5月的一份公告显示,华信石油获得成品油批发资格,而华航石油此资格被注销。 借助拍卖获得的石油牌照,华信大力开展石油贸易业务,公司一路高歌猛进,成长速度惊人。 根据公开财务数据显示,中国华信2010年营业收入是526亿元人民币,2013年就达到2099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9%。 2014年7月,中国华信即首度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以336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名第349位。 通过在地炼企业和国有油企之间的石油贸易,华信实现了快速增长,积累了巨额财富。 《中国经营报》2015年对华信的报道称,这一家并未国内地炼、并未国有资本的公司,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石油中间贸易商之一。 而观察中国华信的发展战略可知,其公司几度腾飞的关键阶段,都与国家战略变化了保持高度一致。在2016年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叶简明毫不隐讳地强调:“我们紧密亲密关注、紧紧跟随国家战略。因此,我们将根据国家每一步的安排来制定我们的企业战略。” 记者注意到,中国华信在海外建设石油中转站和储备库,以及在国内建设的大型石油储备基地,正是在积极开展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 华信官网资料显示,其在欧洲法国、西班牙等国家拥有与石油炼化、销售终端系统相配套的百万吨级石油储运系统。在中东,华信与阿布扎比、富查伊拉合作,投资建设石油中转储备库;在中亚,华信依托哈萨克斯坦DGT能源物流,在哈建立石油、天然气储备。在国内,分别在海南洋浦港、山东日照港、山东青岛董家口、广东珠海港、江苏靖江建设石油储备库,形成了总规模达5000万立方的石油储备基地群。 不仅是在国家石油商业储备领域,华信的海外收购和布局也紧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捷克位于欧洲中部,地处东西欧交界处,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国家。2015年,华信收购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国际公司(KMGI)51%股份,并以此加快欧洲油气终端体系布局。 此外,华信还收购了哈萨克斯坦Dostyk Gas Terminal LLP 40%股份,开展液化石油气中转物流服务和贸易。哈萨克斯坦正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中国向西延伸的第一站,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进程中一直与中国合作紧密。 图为2017年中国华信和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约仪式现场。 对于此次入股俄罗斯石油,叶简明对媒体表示,“我们很高兴成为世界最大上市石油公司的战略股东,并与俄油开展全面的战略合作。这一合作使中国华信在油气领域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华信对同俄油的深入合作寄以期盼,同时将着力推动俄石油与中国市场的联动合作,为满足中国能源需求提供有力的支撑。坚信这次交易将为中俄经贸合作的提升注入新的能量。” 据悉,作为第二大股东,英国石油公司拥有俄油的两个董事席位。华信是否能够进入董事会参与决策,目前还在商谈之中。 此次收购一经交割,中国华信将获得每年4200万吨和总量为26.7亿吨油气储量的石油权益。 诸多证据证明,中国华信将不仅仅是收购俄油股权,还将会与俄油在业务层面展开具体的合作。 据华信官网资料显示,8月2日,谢钦率团访问华信总部,同华信董事会主席叶简明举行了会谈,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据俄罗斯媒体塔斯社9月3日报道,俄油在当日宣布,与中国华信在金砖峰会期间签订了一项战略合作协议及长期石油供给合同。战略合作协议包括在西伯利亚西部及东部联合勘探生产。除此之外,两家企业还签订了关于俄罗斯原油供给的合同。塔斯社称,两份文件将在俄油批准后生效。 但这并不意味着华信入股俄油的交易已经尘埃落定。 昨日(9月12日)晚间,俄罗斯反垄断局对媒体表示,中国华信从瑞士石油商嘉能可与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卡塔尔投资局组成的财团手中收购俄石油14.2%股份的交易很可能需要经过俄政府外资管理委员会审批。 另外,此次交易也留下了以下几个疑点:1,嘉能可是否一开始就未打算长期持有俄罗斯石油股权? 2,为什么是中国华信,不是中石油、中石化? 3,中国华信之前几次澄清,交易完成后才有嘉能可公告,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于嘉能可洽谈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接下来,华信集团有可能正在筹划今年在俄罗斯的第二宗交易。 今日(9月13日),外电最新消息称,俄罗斯能源巨头En+集团正计划进行首次公开招股(IPO),而内地民企中国华信正考虑入股,尚未透露出资规模。En+集团的项目包括煤和铀矿开采、核能、电解铝的下游生产等。 爆团猫(www.exbaotuan.com)隶属于南阳爆团防爆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是专业的防爆行业一站式采购与服务平台。 平台以自营代理为主,第三方入驻为辅,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产品范围涵盖防爆电动机、防爆箱柜、防爆灯具、防爆空调、防爆风机、防爆监控通讯、防爆工具、防爆装备、防爆电气元件及上下游供应链产品。借助互联网将原本繁琐的采购工作简单化、信息透明化,有效提升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逐步整合防爆行业上下游的产品、技术、服务、信息等资源,打造防爆行业生态链,成为最具价值的工业电商。 |